玩什麼雲端?

雲端這個詞已經吵得鬧哄哄,也有更多人為了這個『形容詞』下了太多的定義,到底什麼是雲端已經變得不重要,也無法三言兩語說的清楚。身為一個資訊產業的創業小老弟,其實並不期待雲端能帶給資訊業如何的革命和新生態,只視為這是一次新契機,讓政府和台灣科技業的老大們,能靜下心傾聽。

我們暫且不需要討論雲端的格局觀,因為這類的畫餅,大從國家政策,小到百姓家常,已經太多了。我們有預算,有政策,有土地,有銀行,有股票,什麼都不缺,只缺少夠多的實際作為而已。其實,回顧過去,可以看到許多事我們現在可以做,但是大多數人,多半用美國矽谷的角度探討當今的資訊產業,我認為,那無法幫助台灣人省視情勢,因為有太多經驗不是在台灣的業界可以仿效或改進的。所以,既然人在台灣,當以台灣出發的角度,省視這些年來的發展過程,因此,筆者將以自己在台灣的經驗,嘗試省視這個產業,雖可能不算準確,卻是一種不同角度的嘗試。

的確,筆者剛滿 26 歲,年紀不足,在商業上,經驗也不算多。但在上一個世紀末,卻曾趕上過十幾年前 .COM 的最後一班列車。至今,看著當年遺留下來的無價紀念品,那些重量級的網域名稱,是花再多錢都無法獲得的一種經驗,令筆者有著無限的感慨和體會。說實在,如果沒這樣做過,永遠不會理解,不受金錢誘惑,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,然後去惡搞並使用那些當年叫價上億美元的網域名稱,是多麼痛快的事。

很多人會說我是忌妒,眼紅看著在十多年前還是小學生時,曾經發想和完成過的東西,諸如網路相簿、Blog、購物車、集體購物等,還有更多當時翹課躲書店而寫出來的服務,在今天一一出現或成功於網路上。事實上,比起心中的不平衡,我開心自己從中學到更多當時沒有看清楚的事,讓今天的視野可以更開闊。

還記得當時,所有人對網際網路(Internet)都有一種特別的期待,就像今天的雲端(Cloud)魔力一樣。全世界的人也都像現在一樣,砸進了無數的人力物力,在商業界,更是起了許多不得了的名目,打算大賺一筆。然而,絕大部份獲得勝利的人是誰?不是那些有錢有勢的企業和組織,而是真正做事和成本相對低的車庫公司。在某方面來說,這些大企業意外吃了不少悶棍。

從國內的發展來看,雖然在網路發達的今天,網路速度已經不再是大問題,架設網站的成本也不是太高。你可能很難想像當年,要是你有著一條 64K 專線,都可以成為台灣 ISP 公司的情況。也因為如此,當時國內許多想做網站服務的人,都因線路和機房成本,發展受限,或敗陣下來。能夠挺下來的,很多都是後臺夠硬。所以,絕大部份的台灣人都無法想像,後來GMail/Youtube那樣吃大頻寬和大儲存容量的服務,怎麼有人敢想敢做。

不過在這樣的困境下,一些利用學校網路資源的人,一一起家並做大的例子,時有所聞,更常從國外突然掘起的網站服務公司身上看到。從過去的新聞媒體中,也可以找到很多的實例。從這樣的現象不難發現,其實人人都有想法,只是門檻過高而缺少舞台發揮,不只如此,若是在網路環境慢人家幾年的台灣,更是難以有未來。

反觀今天的雲端產業,雖然炒作聲響大,為何大多數有想法的人,依然選擇租一般主機,實作自己的想法,以碰運氣的心態去等待成就,直到真的有些回饋並找到錢,才去打掉重練,開始準備放到大家稱為『雲端』的伺服器上?甚至,根本不考慮『雲端』的解決方案。相同的道理,因為門檻太高,尤其是價格門檻。我們根本不能奢望新創公司或是年輕的學生,可以負擔這樣昂貴的費用,去使用所謂的雲端主機。既然沒有人會去用,政府花再多錢協助企業蓋再多『蚊子機房』也是沒有意義。

同樣的門檻問題,至今還是沒有解決,當年身為沒有經濟能力的小學生是那樣,現在長大後自己創業後也是這樣,我們正在步上過去同樣的路,身為『雲端機房』的需求者,看著『蚊子機房』放在那只能痛心。

至少個人認為,想要在台灣發展雲端重鎮,就要先將過去我們輸掉的時間先追回來。

後記

問題當然不如此單一,只是讓真正需要雲端來發展的人,可以如願使用,比什麼都還來得重要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有趣的邏輯問題:是誰在說謊

Web 技術中的 Session 是什麼?

淺談 USB 通訊架構之定義(二)

淺談 USB 通訊架構之定義(一)

Reverse SSH Tunnel 反向打洞實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