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 Maker 出發並反思:於是我們成立了 MakerCup!
Maker 一詞近年來翻紅,有人稱「自造者」,有人稱「創客」,以代工起家的國內產業,覺得 Maker 風潮是一個維持舊有工業地位的方法和機會,更將其引伸成軟硬整合、創業模式,無一不紛紛出來插手,想佔一塊地,分一杯羹。有些媒體將 Maker 塑造成有專業技術能力的人們,彷彿與一般人有很大的鴻溝。種種因素,自然越來越多人不了解 Maker 是什麼了。
但我們認為真正的 Maker 並不是擁有厲害能力的人,而是願意動手落實的人。
為什麼我們要成立 MakerCup?
我們想聚集純粹想動手、交流的朋友,並讓更多人參與並體驗 Maker 的世界。事實上,Maker 的定義很簡單,凡是能打造、做東西的人,都能稱為 Maker。做菜的廚師,是個 Maker;編織衣服的人,是個 Maker;畫家,也是個 Maker。當然,寫軟體、做電子電路的人,以及各種設計師,通通都算是 Maker。無論在什麼領域,Maker 精神強調的是動手去實現、完成,去參與過程、瞭解過程,進而讓自己更有能力去打造出更多創意十足的東西。更重要的是,在這種不設限的旅程,能讓我們都具備著跨領域思考的能力。
既然過程才是最重要的,我們便開始思考怎麼樣讓更多人交流,交流技術、能力,共同發展和探討更多的知識。我們不應該只是追求一時且短暫的成果,滿足政府或代工產業想要立即成果的 KPI,更或是不應該鑽牛角尖盲目追求頂尖技能,而是讓更多人參與、動手,普遍瞭解更多不同的事物和技能。
於是, MakerCup 這個社群出現了,每週四都會舉辦一場分享交流活動或是小聚會,讓 Maker 平日下班或閒暇時,可以來走走坐坐,輕鬆喝點小飲料,或是現場做點東西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MakerCup/
我們希望,這個社群將如一碗太古時代的生命濃湯一般,熬煮出真正的 Maker 生命。
延續黑客松台灣的精神
還記得這一年,我們籌辦了整個年度的「黑客松台灣(Hackathon Taiwan)」,每個月都有 300 至 500 人的大型創作活動,讓不敢踏出來的年輕學子、上班感到無聊的人、及很少離開自己專業領域的朋友,走出來到活動上以「能力會友」。這一年的過程,讓大家的成果,從簡陋成長到真正的創意或產品,從簡單的技術到複雜的應用,從小設計到跨領域的整合。想當初,很多人剛開始嘲笑我們的成果都像玩具,勸我們不要再辦下去,請大家白吃白喝沒有意義。但一年以後的今天,事實證明我們是對的,黑客松台灣的參加者們,有最堅實的創意、能力和執行力,能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,就算去號稱 Maker 聖地的中國深圳,也絲毫不遜色。
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樂在其中,並把這份能力和喜悅,帶回原本的工作崗位上。
同樣的精神,同樣的想法,我們一樣將在 MakerCup 落實。我們希望讓更多人來交流,讓更多人來學習動手,共同成長,而不將只是各式各樣的發表會而已。
我們所見、期待的未來?
從商業角度,許多傳統代工廠,在初面對 Maker 時,都誤將 Maker 當作了新的客人,期望 Maker 能產出點子、找到客人,然後下單。事實上,Maker 並不應該是代工廠下的消費者,而是橫向整合者,將不同領域、需求及客群,重新整頓和安排設計,然後創造出各種新的產業型態。而對於代工廠,精緻化並不再是唯一選擇,成為各行各業的技術供應者亦是一種出路。
所以我們相信,新的世代和市場潮流,不是築一道高牆,將 Maker 拒於專業的工廠門外,而是讓 Maker 視野做廣、扎根,讓大家愛上來台灣當一個 Maker,做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成果或產品。未來,肯定會有更多的企業投入、民間組織投入,技術上也會有更多模組化解決方案,或是各類的知識交流,甚至是文化交流,來支撐這樣的整合性變革。
不可否認,在 Maker 的年代,什麼產業都將會是科技業,也都會是混血兒產業,誰能迎合這樣多族群共榮,誰就能在這時代中發光發熱。
更多需要感謝的朋友們,不勝枚舉,也歡迎更多人共襄盛舉這樣具有台灣風味的「圓山社群觀光夜市」。
歡迎加入我們!
MakerCup 社群是由黑客松台灣(Hackathon Taiwan)的部分成員共同推動的,感謝背後有更多合作單位或是朋友的陸續協助和資助,如黑客松台灣講師發起的創作學校「LetSchool」、「聯發科 MediaTek」、「Seeed Studio」、「緯創 Wistron」、「台灣品牌協會」、「台灣土地開發」及「卡市達創業加油站」。不久的將來,還有「Node.js Party」、「IoT Taiwan 社群」、「MakerBot」或是「品酒社群」在這一望無際的場地裡當鄰居。更多需要感謝的朋友們,不勝枚舉,也歡迎更多人共襄盛舉這樣具有台灣風味的「圓山社群觀光夜市」。
不多說了,先來一杯 Maker 吧!
留言
張貼留言